我国印刷油墨企业市场发展状况调查一
2023-03-17 来源:贵阳机械信息网
我国印刷油墨企业市场发展状况调查(一)
一、生产总量
近年来我国油墨工业持续高速稳定增长,总产量不断扩大。数据一显示,2000年至2003年之间,我国油墨总生产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3年达20.39万吨,同比增长19.3%。另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油墨生产总量一直保持着世界第四的位置,直追位居前三名的德国、日本和美国。在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国产油墨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改善,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国产油墨已有千余个品种,中、高档产品在其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一些产品的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我国油墨生产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有两方而:1、国民经济高速增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为9.1%,带动了包装印刷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油墨需求量增加;2、国内外企业和资金不断介入,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直接带动我国油墨行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市场架构
油墨市场呈现“低集中寡占型”结构,油墨生产企业规模不大,单个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据统外,我国现有油墨生产企业300多家,由数据二可以看出,2003年全国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在5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有10家,超过1万吨的有3家: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产量为1.6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16%: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产量为1.43万吨,占7.04%:太原高氏·劳瑞油墨化学有限公司为1.39万吨,占6.81%,没有一家企业超过10%。,前5位企业只占总产量的30.58%,前10位企业也只占47.47%,即使从企业集团来看,DIC占据份额最大,旗下的3家企业:上海DIC、深圳深日、太原高氏2003年总产量为2.81万吨,也只占了全国的13.82%。根据贝恩的绝对集中度指标划分法分析,国内的油墨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属于“低集中寡占型”,与国外相比,是个集中度较低的行业,这意味着企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也相对激烈。
三、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活跃。由数据三可以看到,2003年,我国印刷油墨的进口量为3.94万吨,出口量为1.08万吨,创汇达0.45多亿美元。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特征是,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尽管近年来,我国油墨工业在面对入世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国产油墨的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仍然出现了较大缺口,尤其高档油墨缺口更大,致使我国油墨近3年来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例逐年加大,2001、2002和2003年,进口量分别为出口量的2.55、2.95和3.65倍。在进出口价格方面,进口单价占有绝对的优势,从黑色印刷油墨来讲,进口单价是出口单价的1.47倍。
由以上三点可以延伸出:
●我国油墨生产市场正处于一种快速发展和分化的阶段。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以及“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低了,给国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及资本的进入,残酷的竞争促使市场重新洗牌,新的市场架构将逐渐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印刷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高档油墨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档油墨在整个油墨生产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国内企业在此类油墨生产上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市场上高档油墨市场份额被进口油墨和外资企业瓜分,国内中小油墨生产企业被局限在中低档油墨市场中。随着外资或民营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它们的优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弱势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分一杯羹,不得不采取价格战等措施,国内油墨市场将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一段时间的无序竞争状态,这种情况会对油墨生产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适者生存”的法则永不会改变。无论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不管它的规模是大是小,他们面对的市场规律是一致的,它们所能做的,只是适应这种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优化管理、增强竞争力。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在市场中何去何从,完全取决于自已。因此,在策划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们深入调查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油墨生产企业,让它们来现身说法,从他们的实际经验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更真实地体会我国油墨生产企业在竞争中的压力、动力,更全面地把握我国未来油墨市场的发展方向。
企业说法
个案一:
我们不怕竞争!
——访上海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总
引子:上海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是上海泗联实业总公司属下的油墨生产企业,产品包括“泗联”牌印刷油墨、“泗联”牌印花涂料色浆。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国际市场。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多名油墨行业中享有盛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科研和生产手段、研究测试设备,并严格按照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生产,使产品以优异的质量性能和卓越的适应性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跻身于国际市场。
记者:储总,随着泗联油墨在国内外的热销,引起很多同行与读者的关注,在这里请您给广大的印刷同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好吗?
储总:好的。上海油墨泗联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油墨厂分厂,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95年后经过初步资产重组,建成了具有现代化规模的股份制公司。2000年开始打造“泗联”品牌,短短的5年时间,公司进入了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并飞速扩大。目前我们的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深受用户好评。我们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1、印刷油墨。我们公司95%以上的油墨都是平版胶印油墨,年产量达7800吨。2、有机颜料。年产量4000吨。3、印外产品,如:印花涂料、颜料中间体、印染助剂等,年产量2500吨。
记者:泗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飞速发展并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肯定对市场做过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那么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油墨市场?
储总: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对任何行业来说都有无限商机。对于油墨来讲,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市场前景。我认为原因有二:1、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油墨的人均占有率极低,据前两年统计,人均占有量不到500克,所以单从这方面来说,就有很大的市场空缺与需求;2、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只要落后地区的经济上一个台阶,那么油墨的需求量就会大得惊人,完全有能力养活1~2个油墨厂。近年来,油墨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充分说明了油墨市场的巨大空缺与需求,前景诱人。这样一来,大量的企业会趋之若鹜,纷纷进军这一领域,而国内油墨生产的门槛又低,所以低价竞争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对于这一点,我深感忧虑。油墨企业需要很大的投入,但低价竞争会令产品的利润降低,很多公司就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降低价格上,而使企业没有足够的增长空间,没有足够的财力、精力去投资新品,这将严重阻碍中国油墨市场的良性发展。
记者:随着世界性油墨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您是否感到压力很大,您又是如何承受这种压力的?
储总:任何事情都是分两方面来看的,从直接市场冲突上,我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但外企巨头的进入,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我们会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前面我也提到,中国油墨市场的需求很大,中国在不断发展,而油墨的品种繁多,定位应用领域不同,我们会潜心做好、做专自己的产品,让“泗联”深植于客户的心中。至于如何应对竞争,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不但达到行业的标准,更注重油墨的实用性,我们深知客户的喜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让利于客户,所以我们不怕竞争!
个案二:
产品多元化 人才优质化
——访叶氏油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邝国照先生
引子:叶氏油墨有限公司为香港上市企业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于1998年成立。主要生产“洋紫荆”牌油墨。产品自推出市场以来,已成为国内名牌油墨之一,主要供给港资、台资等大型出口企业。公司油墨品种繁多,广泛适用于轮转凹版及凸版印刷方式。部分指定油墨产品重金属含量符合美国ASTM及欧洲EN71:PART3(1994)标准,是国内第一家取得美国PANTONE标准认可的凹版油墨生产厂家。
记者:虽然叶氏化工集团是一个有30多年历史的公司,但油墨业务进军国内市场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国内许多客户还不是太了解,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的情况吗?
邝总:叶氏化工集团于1971年在香港创业,当时公司的名字叫做“恒昌行”。刚起步的时候公司规模很小,老板叶志成先生大小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一个人负责看铺和送货。公司最初是做纯贸易的,比如买卖溶剂、天那水、润滑油等产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慢慢涉足油漆和溶剂的生产。到了1987年,我们在中国深圳开设了首间工厂,主要产品有油漆和天那水。集团于1991年在香港上市,1998年叶氏油墨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中山。2002年上海开设分厂。目前公司的主打产品是“洋紫刑”牌油墨。
记者:贵公司在油墨研发初期遇到过困难吗?你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邝总:叶氏以前做天拿水等产品的时候,部分老客户给我们提了个建议说:“你们为何不生产油墨呢?”于是我们进行市场调查,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油墨研发很简单,与油漆差不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才发现两个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头几年一直都处于亏本状态。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一篇:平顶山铸造厂电炉布袋除尘器烟气治理方案【资讯】
- 下一篇:新闻纸等几种品种的发展下